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电子技术论文

热带气象学报杂志

发布时间:2014-05-27 15:36:57更新时间:2014-05-27 15:37:27 1

  《热带气象学报》的前身是《热带气象》,1984年创刊以来,学术水平和编校质量不断提高,办出“热带气象”的特色,在交流热带气象学术成果、促进我国热带气象学术繁荣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社会效益显著,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成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先后被联合国水科学与渔业情报系统数据库、美国气象学会著名文摘“MGA”和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定为录入源刊,是我国科技论文发表统计固定用刊,曾荣获“广东省第二届优秀科技期刊”奖。

  《热带气象学报》属于大气科学期刊,但侧重于热带气象领域,集中刊登热带大气动力学、天气学、气候学、大气物理、大气环境及数值天气预报等方面的学术成果,报道新的预报方法和成功的经验,综述本领域科研进展及动态。创刊以来,已连续刊出海气相互作用、中低纬相互作用、低频振荡及遥相关、低纬大气环流异常及其机制、热带大气环流异常对全球天气、气候的影响以及季风动力学、热带气旋动力学、运动学等前沿热点课题的研究成果共771篇,各类基金课题的成果目前已占每期刊出文章的2/3以上。《热带气象学报》分设论著、短论、综合述评和研究通讯四个栏目,可供气象、海洋、地理、航天航空、农业、林业、渔业及水利电力等专业的科研人员,业务工作者及大专院校师生阅读。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刊

  广东省第二届优秀科技期刊奖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论著、短论、研究通讯、述评。

  期刊名称:热带气象学报

  主管单位:广东省气象局

  主办单位: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国际刊号ISSN:1004-4965

  国内刊号CN:44-1326/P

  出版周期:双月

  出版地:广东省广州市

  期刊语种:中文

  期刊开本:16开

  历史沿革:热带气象

  现用刊名:热带气象学报

  创刊时间:1984

热带气象学报

  【投稿须知】

  1.来稿请寄一式一份,为便于审稿,并将稿件的电子版发至编辑部的电子信箱。每篇论著、述评(包括图表、参考文献及中英文摘要)不超过8000字,短论、研究通讯不超过5000字。给出中、英文摘要和3~5个关键词。对于摘要,本刊要求为指导性文摘,即须指明论文的主要范围和内容梗概,包括文摘的四要素——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字数为300~400汉字;避免已成为常识的内容;结构严谨,论文精确,表述简明,尽量不分段,不对论文的内容和结果作解释和自我评价;应使用第3人称;关键词应能反映论文的特征内容,具有检索意义,避免使用“发展”、“研究”、“设计”等泛指词。英文摘要要求与中文摘要意思相近,约300个单词。请在文稿首页脚注中标明:各类基金或重大课题资助项目,及第一作者的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出生年份,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及电子信箱。请注明联系人通信地址、邮政编码、电话。

  2.对于容易混淆的字母要用铅笔在旁边标明:文种,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公式中的上、下标。

  3.插图要清晰、大小适中(附图尽量不要超过8幅),并将图题写在图的下方。附表项目清楚,表上方给出表题。图、表出现之前正文之中应有标引。

  4.参考文献只择主要的列入,按文中出现先后统一编号,并在文中相应处右上角用[序号]标出。文后参考文献表的书写格式如下:

  期刊类:[序号]作者.题目[文献类标识].刊物名称,发表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图书类:[序号]作者.书名[文献类标识].(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文献分类及其标识字母见下表:文献类专著论文集(含会议文集)期刊报纸学位论文报告专利其他标识MCJNDRPZ未正式出版的参考资料,不列入参考文献内,但可在文中相应处右上角用小圆圈加序号“①”、“②”标出,并脚注于当页稿纸下端。

  5.计量单位请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以国际符号表示,已废止的单位请换算成法定计量单位。

  6.本刊约定,收到稿件后3个月内答复是否录用,其间请勿再投别刊。不用稿子一律退还。

  7.本刊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美国气象学会MGA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多个数据库,有利于作者的成果向世界迅速传播。被本刊录用的稿件,本刊编辑部有以多种形式出版的权利。印刷版收取版面费后支付稿酬,其他版本不再付稿酬。

  【杂志范例】

  2013年第5期目录

  论著

  (705)海洋性大陆区域OLR的气候低频振荡及其与中国降水的可能联系靳振华管兆勇

  (717)热带气旋过台湾岛引起的副中心特征分析鲍旭炜雷小途唐碧刘建勇

  (727)登陆的0915号热带气旋“巨爵”降水分布及其中尺度结构的分析安成袁金南蒙伟光张艳霞蒋德海

  (737)热带季节内振荡与南海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祝丽娟王亚非尹志聪

  (749)10个CMIP5模式对亚澳季风环流及其变率的模拟李瑞青吕世华韩博

  (759)南海海气相互作用对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个例诊断郝赛毛江玉吴国雄

  (769)影响大西洋热带风暴Debby(2006)的干空气源地分析高娜吴立广SHIEChung-lin

  (782)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暴雨中的应用研究刘段灵孙照渤彭世球

  (793)一次源于高原东侧低涡的江淮气旋形成及结构分析陈永林曹晓岗刘敏王慧

  (803)不同微物理方案和边界层方案对超强台风“鲇鱼”路径和强度模拟的影响分析周昊朱伟军彭世球

  (813)SVD揭示的东亚地区低频振荡强度与中国夏季降水的联系贾燕王黎娟张佳婷

  (824)淮河流域暴雨强降水的环流分型和气候特征冯志刚程兴无陈星聂安祺

  (833)背景云凝结核对台风“莫拉克”降水微物理过程影响的数值研究梁晓京陈葆德王晓峰

  (841)夏季热带印度洋大气热源主模态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蒋贤玲巩远发马柱国张元

  (849)渭河流域秋雨统计降尺度预估的试验研究薛春芳董文杰毛明策王式功

  (857)一次典型华南暴雨预报目标观测区的确定和敏感性试验路秀娟钟青邵洋张红雨

  (865)地面站点观测降水资料与CMORPH卫星反演降水产品融合的试验效果评估廖捷徐宾张洪政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dianzijishulw/38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