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个行业对电能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因此保证供电系统的安全、可靠、稳定的运行,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配电网自动化的发展趋势着手,认真探讨了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最后阐述了配电网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电力系统的良好运营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电力工程师论文,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技术应用
一、 配电网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1 实现信息一体化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发展迅速、信息交流频繁的信息化社会。在这种趋势影响下,各个行业都试图实现信息一体化,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竞争的优势,对于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基本电力保障的电力系统,更应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实现信息一体化,主要因为配电网系统实现一体化涉及的内容较多,为了保证整个电网的可靠性,需要和其他行业进行信息的交流,为了提高信息交流工作效率,整个电力系统应实现信息一体化。
2定制电力技术的应用
为了保证供电系统工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应运用定制电力技术,该技术是柔性配电系统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具体体现。定制电力技术的应用由电压稳定器、频率检测器等高科技设备组成,其主要作用是当配电网负荷短时间增加或降低均能保证配电系统的稳定性。
二、 配电自动化存在的问题
配电网建设依然滞后,对新技术的应用较少。近年来,国家需投入大量资金对电网结构进行了改造,但均主要集中在输电网络,对配网投入有限;且受国家对电力建设的投入长期不足,特别是县级供电企业,造成了电网建设与经济建设产生了严重的脱节现象,直接导致了无论是城市配网还是农村配网都无法适应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客户对电能质量、可靠性越来越高要求及对电力越来越大的需求;配网故障查找、隔离处理时限长
城市配网电缆线路因电缆质量、施工不规范、制作工艺差、地下化学腐蚀、路面机械施工以及电缆长期过负荷使用、电缆老化等原因,都会造成电缆薄弱处和中间接头被击穿;架空线路因外力破坏、防小动物措施不全、雷击及线路设备老化因等客观原因引起的故障,均造成线路停电,供电企业必须派人对故障点进行人工查找并及时修复。而故障的查找、隔离、恢复供电时间长,就造成了供电可靠性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的需求。
三、 提高配网自动化的措施
1建立有效的硬件支持系统。用于市场预测的硬件支持系统:其功能是通过科学的收集数据,进而对数据同比、环比的增长趋势进行分析,较为准确地预测出用电地区在一定时期的电力负荷需求及其变化情况,同时预测出该地区各行业的电量在未来的分布情况。
用电管理修复系统:其功能是将用电管理通过网络信息系统进行监督与修复,自动的对一些企业用电的异常变化进行及时的检测,并且启动相关报警系统,减少安全事故的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同时杜绝许多人情关系造成的工作损失与浪费,使各类繁杂的数据更加准确,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2加强配电网的自我诊断功能的构建
配电网的自动化技术是指在电力输送的过程中,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对电力输送的待测参数进行输入、处理、检测、 显示、记录或调控的设备。为了使电力企业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都能准确地了解、记录、检测、修复电力输送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对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控制、处理,以保证供电过程顺利、高效的完成,利用自动化的配电技术就实现了信息远距离传送和数据处理的问题,使得电力企业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也能自动地完成对设备运行情况的监视及故障隔离。
四、 配网自动化在电力系统的应用
1 FACTS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FACTS就是我们所说的柔性交流电系统,在配电网中使用能够保证电压质量,提高供电系统的稳定性。FACTS工作原理是在供电网中的关键部位安装具有较高独立性和功能性强的电力电子装置,该装置对供电参数进行科学的调整,因此保证供电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FACTS中的核心装置ASVC,在保证供电提供稳定性上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当供电过程中电压变化时它能够对电压进行校正,另一方面当供电系统出现故障时,能够凭借其较强的电压控制能力及时的稳定电压。另外,ASVC和同步调相机相比优势较为明显。ASVC的反应速度更为灵敏,而且调节范围更大,同时工作过程中不会出现较大的噪声。
2 动态安全控制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目前电力系统的监测运用的主要方法是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该系统工作时能够记录电磁暂态故障,同时监测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该系统记录数据时间较短,减少了记录仪彼此之间的通讯机会,这给分析整个电力系统的特征带来一定的困难。另外,数据刷新速度较慢、时间较长,在分析系统稳定性上较为适用。但是该系统最为明显的缺点是不同地点的数据不能同步进行,记录的数据只适合在固定的地区有效,给分析供电系统的动态行为带来较大难度。基于GPS技术建立起来的动态安全监控系统,能够实现通信和测量技术的同步应用,为控制相量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GPS技术和相量相关技术有机的融合,必将带来电力系统的跨越式发展,尤其在提高供电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3 动态安全控制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目前电力系统的监测运用的主要方法是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该系统工作时能够记录电磁暂态故障,同时监测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该系统记录数据时间较短,减少了记录仪彼此之间的通讯机会,这给分析整个电力系统的特征带来一定的困难。另外,数据刷新速度较慢、时间较长,在分析系统稳定性上较为适用。但是该系统最为明显的缺点是不同地点的数据不能同步进行,记录的数据只适合在固定的地区有效,给分析供电系统的动态行为带来较大难度。基于GPS技术建立起来的动态安全监控系统,能够实现通信和测量技术的同步应用,为控制相量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GPS技术和相量相关技术有机的融合,必将带来电力系统的跨越式发展,尤其在提高供电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4配网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功能设计关注点
4.1配网自动化技术软件的可维护性
可维护性是指软件能够被校正、被修改或被完善的难易程度。配电线路因负荷发展或建设变化较大,因此程序的维护工作量相当大。一个不易维护的程序,用不了多久就会因为不能满足应用需要而被淘汰,因此,可维护性是对自动化技术设计的一项重要要求。因为一个电力工程的供电能力、供电质量是电力企业的一个核心产品,因而要求该系统能够进行有效地维护来保障电力传输的安全,由此才可将转绕的基本原理落到实处。
4.2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及可移植性
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效率是指系统能否有效地利用计算机资源。如今,电力公司的工作人员对于配电系统的效率关心的更多的是在正常运行的时候,自动化配电系统能够准确、无误、快速、高质量的将电能配送到末端的用户手中,而一旦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及时的进行自我的修复。而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可移植性指的是把系统从一种硬件配置和软件环境转换到另一种配置和环境时,需要的工作量的要少。这样对于设备所处环境较为多变的电力企业,就能更好的实现系统在不同建设施工单位之间的有效与兼容。
4.3自动化系统的可理解性要较强
理解性是指理解和使用该系统的容易程度。自动化系统的运行是为了方便人的操作,并且提供供人阅读的供电信息。因而系统无论是操作的便易,还是显示信息的简单,都将提高系统的运用效率。而可理解性好的系统,自然易于理解、易于维护,也将大大降低隐含错误的可能性,从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结语
配网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电力系统工作的稳定性和工作效率,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基本的电能保障。因此,我国应加强配网自动化技术的研究,争取将更新的科技运用到供电系统中,为促进我国电力事业飞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周云成,等,10kV配电网无功优化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1(39).
[2] 张刚.浅析电力系统中的配网自动化技术应用[J].中国科技博览,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