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电力论文

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和建议-论文网

发布时间:2011-02-26 13:45:21更新时间:2011-02-26 13:45:21 1


  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和建议
  王学文
  中共锦州市委党校辽宁锦州121000
  摘要:本文从生态城市的内涵和特点出发,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推动我国城市生态化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生态城市;对策
  近年全国各地出现了生态城建设热潮,我国绿色生态城的规划建设启动已经进入了一个高潮时期,但关于生态城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还很薄弱。本文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和设想,以期推动我国城市生态化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
  一、生态城市的内涵和特点
  1生态城市的内涵
  对于“生态城市”而言,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化发展的一种理想模式,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它使得经济与环境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城市是人类改变传统发展模式,谋求可持续发展的结果,也是未来城市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向。它不简单等同于自然保护主义的“绿色城市”,不仅仅指“天蓝、地绿、水清”这些城市形象,更重要的是,它有一套良性的生态机制,能够使城市的生态形象与生态功能相统一、协调起来,从而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2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比较,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高效性
  生态城市能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使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使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共生关系得以协调。
  可持续性
  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同时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保证其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
  整体性
  生态城市不是单纯追求环境的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秩序下寻求发展。
  区域性
  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是建立于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现代生态观。
  传统观念把自然环境作为为人类服务的工具,人类可以对之任意处置。然而,在现代生态城市建设中,我们不应该把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作为相对立的两极而应把它们看作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仅如此,我们也不能把对“生态城市”的理解片面化,认为只不过是要搞绿化建设,而是要把生态城市的建设理解为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社会生态化、经济生态化和自然环境生态化相互协调发展的统一体。社会生态化表现为社会发展的和谐有序,社会环境公平、公正;经济生态化表现为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利用合理高效,生产消费模式可持续等;自然环境生态化表现为自然环境优美,人与自然有机结合、和谐相处。我们必须把这一理念贯穿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始终。
  2把握关键环节——生态城市建设规划。
  生态城市总体规划应全面的从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各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以人为本制定战略性的、能指导和控制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蓝图与计划。它必须具备科学性、综合性、预见性和可操作性。生态城市总体规划应把生态建设、生态恢复、生态平衡作为强制性内容。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一旦批准,必须具有法律的权威性,任何改变都必须严格地按照程序进行。
  3加快理论研究,制定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如果没有能够指导可持续发展实践的经济理论和具体的评价指标,又如何知道决策和实践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呢?长期以来,城市建设的理论和政策都是重资源开发,以发展国民经济为主线兼顾市民的基本生活要求。因此,必须针对我国国情建立一套适用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科学理论和指标体系。选择指标的原则应注意因子的综合性、代表性、层次性、合理性、现实性。在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下来编制城市规划条例、城市建设条例和城市管理条例。
  4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公众的作用。
  在建设生态城市过程中,我国政府应该改变其计划经济时代的功能,把工作重点落实在完善基础设施,制定环境政策,弥补市场失灵上。提倡生态现代化理论中关于“防治污染有回报”的理念,从而使政府在制定策略时从长远考虑,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政府应该减少对市场运行的过度干预,鼓励创建生态市场,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建设生态城市。此外,在建设生态城市过程中还应鼓励公众参与。充分听取公众意见,保证政策的公平、公正,因为公众才是环境政策的真正拥护者和执行者,公众的行动关系到政策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程度如何,只有符合公众利益的政策才能真正实行好。
  5着眼于整体,重视城市间、区域间乃至国家间的合作。
  生态城市的建设特别要强调城市间、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协调发展。不仅要注重自身的繁荣,还要确保城市自身的活动不损害其他城市的利益。发展中应该有整体观念,要放眼整个区域,放眼全国乃至世界,不仅从世界生态城市建设中吸取经验与教训,而且要处理好单个生态城市与区域、国家和世界的关系,使生态城市之间能够相互借鉴,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形成一个生态城市系统,从而为实现全球生态现代化营造良好氛围,也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面向新世纪,人类的取向和选择必然是生态化。城市走生态化发展道路、建设生态城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该努力地按照社会经济的能力,生活方式的优化,以渐进的方式持续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以达到自然生态系统共存共荣的建立生态城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顾传辉陈桂珠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保护,2001(11)
  [2]张俊君许学强魏清泉国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地理研究,2005,(2)
  [3]李玉文,闫娜环境规划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动态,2005,(1)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dianlilw/4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