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某变电站站址塌陷区原因分析及治理
刘卫今
广西安科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南宁530023
摘要:来宾某变电站在连续降水后出现塌陷,经勘察,明确岩溶及岩土体是塌陷的内在因素,地表水的下渗潜蚀作用,是塌陷的主要因素,建议采用防水、挖除换填及静压灌浆等方法处理,效果良好。
关键词:塌陷岩溶地表水挖除换填
前言
来宾市某变电站位于来宾市凤凰镇凤凰工业园规划区内。站址东南侧紧邻八一锰矿冶炼厂。该变电站位于工业园区边缘。2009年5月凤凰镇连续大雨后,变电站开始出现塌陷,随后,相关专业进场对塌陷区进行勘察。
1站址岩土工程条件
1.1地形地貌
站址区属岩溶残丘地貌,场地微地貌为土丘,地形起伏大。场地地面高程介于130m~160m之间,最大高差达30m。场地内均为土层覆盖,原为种植桉树的山地,现场地已平整,场地内揭露几处灰岩石山,揭露灰岩溶蚀一般发育,溶蚀裂隙比较发育,产状为5°~25°/SE∠10°~35°。
1.2地基岩土特性
场地内地层为第四系人工堆积层(Qs)、坡洪积层(Qsl+ql)和残积层(Qel),下伏基岩为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各岩土层特征简述如下:
a)人工堆积层(Qs)
素填土①:灰褐色、棕黄色,以粉质粘土为主,稍湿,松散~稍密状,为新近填土,未进行碾压处理。
b)第四系坡洪积层(Qsl+ql)
粉质粘土②:灰黄色,稍湿,疏松,层厚2.6m~5.0m。
c)塌陷堆积
由于地表水沿岩溶基岩面下渗,致使细粒流失引起的岩溶塌陷堆积成的,性状较差。按钻进实况及打捞物分析,可划分为两层:
⑤1松散堆积层,土体结构较松散,分布于岩溶洞隙的上部或下部
⑤2极松散堆积层,饱和状,分布于岩溶洞隙中部或底部,厚度1.0m~2.5m。
d)第四系残积层(Qel)
碎石土③:灰黄色,稍密,层厚3.5m~15.7m;
碎石土③1:灰白色,灰色,稍密,层厚3.2m~7.8m;
混碎石粉质粘土④:灰黄色、褐红色,稍湿,硬塑状,层厚6.7m~38.0m。
混碎石粉质粘土④1:灰黄色,湿,可塑状,层厚1.7m~8.3m。
混碎石粉质粘土④2:灰黄色,很湿~饱和,软塑状~流塑状,层厚1m~5.3m,分布于基岩面上。
e)二叠系下统(P1q)
燧石灰岩、泥质灰岩③:呈深灰色、浅灰色等,中厚层状~厚层状,岩体裂隙发育,完整性较差,岩质坚硬。岩层产状:11°/SE∠24°。
开挖场地后,场地出露于地面的基岩有9处,编号为Y1~Y9,各段岩石的出露特征见表1。
岩体
编号 出露面积
(m2) 岩性特征 岩层
产状 裂隙特征
(条/m) 岩石边塌陷特征
Y1 30 巨厚~快状灰岩 342°/NE∠25° 1.0 岩边有较大塌陷
Y2 170 巨厚~快状灰岩 342°/NE∠25° 1.0 岩边有较大塌陷
Y3 43 薄层~中厚层状灰岩 11°/SE∠24° 5.0 岩边无塌陷
Y4 999 巨厚~快状灰岩 342°/NE∠25° 1.0 岩边轻微塌陷
Y5 532 薄层~中厚层状灰岩 11°/SEE∠15° 1.7 岩边轻微塌陷
Y6 118 薄层~中厚层状灰岩 11°/SE∠15° 2.0 岩边无塌陷
Y7 175 巨厚~快状灰岩 338°/NE∠8° 3.4 岩边有较大塌陷
Y8 261 巨厚~快状灰岩 338°/NE∠8° 1.0 岩边无塌陷
Y9 129 巨厚~快状灰岩 338°/NE∠8° 1.0 岩边无塌陷
表1场地各段岩石出露特征
1.3场地内地质构造
在场地的中部,有一条大致北北东向的小断层,其两侧岩性有差别。断层东侧主要为薄层~中厚层状灰岩,岩层产状:11°/SE∠15°~24°,岩裂隙主要有两组,垂直地表发育,1.7条/m~5.0条/m,岩溶发育不强烈。断层西侧为厚层~巨厚层灰岩夹中厚层状灰岩,深灰色为主,燧石较多,岩层产338°~242°/NE∠8°~25°,沿岩层表面垂直向岩溶发育强烈,并有较多的白色方解石分布。
1.4岩溶发育特征
场地平整后,岩溶特征表现为陷伏型和裸露两种。岩溶现象以石牙、溶沟、溶槽及陡崖、基岩起伏大等特征表明岩溶发育以垂直作用为主。从钻孔资料及出露于地面的基岩调查,出露地面基岩高程158.05m,高出地面25m。现整平地面高程133.5m起算,钻孔揭露基岩面埋深最深达49m,高出场地平整地面最高达25m,最大高差达74m,从现地面算起高差仍达49m,形成直立的岩峰。岩峰直立是主要岩溶特征。另有岩溶裂隙、反向悬崖等也有分布。从构造分析,地下溶沟主要沿NE向裂隙发育,宽约2.0m~5.0m。由于钻探进尺较少,未发现有溶洞分布。
2地面塌陷的分布特征
自5月至7月间,场地中发现有12个塌陷,主要分布在基岩出露边上或附近,各塌陷特征见表2。
表2场地塌陷特征
塌陷编号 塌陷面积(m2) 塌陷深度
(m) 塌陷体的岩土组成
TS1 35.0 2.5 可塑~软塑状的混碎石粉质粘土④1、④2层
TS2 13.0 0.3 碎石土③、③1层及混碎石粉质粘土④层
TS3 36.0 0.3 碎石土③、③1层及混碎石粉质粘土④层
TS4 5.0 1.5 碎石土③、③1层及混碎石粉质粘土④层
TS5 12.0 5.0 碎石土③、③1层及混碎石粉质粘土④层,有土洞
TS6 118 0.5 碎石土③、③1层及混碎石粉质粘土④层,有土洞
TS7 9.5 0.2 碎石土③、③1层及混碎石粉质粘土④层
TS8 2.4 0.2 碎石土③、③1层及混碎石粉质粘土④层
TS9 30.1 3.0 碎石土③、③1层及混碎石粉质粘土④层,有土洞
TS10 83.6 2.5 碎石土③、③1层,有土洞分布
TS11 35.4 0.2 填土
TS12 6.30 0.3 碎石土③、③1层及混碎石粉质粘土④层
3塌陷原因分析及评价
场地塌陷有以下的规律:
a)沿着基岩出露的边缘分布,尤其是基岩面陡倾的地段,岩土接触面有利于地下水的集中流入,引起碎石土层中细粒的流失,形成土体塌陷。
b)塌陷成带状,即沿场地中间斜交而过,也就是沿着下伏溶洞走向展出,而溶洞与基岩面的走向及小断层或构造裂隙是相一致的。
c)场地内土体位碎石类土与混角砾碎石土、粉质粘土,该土具有大孔隙性、强渗透性、不均匀性,和崩解、湿陷等特性这些特性为塌陷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物质条件。
e)场地物质环境的改变,也是塌陷之所以产生的因素之一,原场地为丘陵地貌,雨后地下水排泄快,绝大部分地表水流走,下渗的极少,难以形成塌陷。因此,勘察前地形完整,未发现岩溶塌陷。变电站工程建设平地场地,岩土体暴露,改变了原有的的水文地质条件,同时地表水体系未建立完善,暴雨地表水集中场地内,而暴露的岩土体位地表水下渗创造了条件,这是塌陷形成的主要外在因素。
岩溶及岩土体是塌陷的内在因素,地表水的下渗潜蚀作用,是塌陷的主要因素,因而塌陷影响范围较小规模也不大,只沿基岩出露及溶沟分布,远离这些地段不发育。在治理上,宜以地表水为主,防止从高坡上的地表水流入站址内,在塌陷出露地范围内,适度进行固结灌浆,以防塌陷的扩展。
4塌陷处理方案建议
对塌陷的处理方案采用以下措施:
a) 防水措施,即做好地表排水、截水,防止地表集中渗入地下通道,防止场地外高坡的地下水流入场地内,场地内地表不存在积水现象,切断了产生塌陷的水动力条件。
b) 静压固结灌浆处理。对发生深层(深度大于5m)塌陷的区域基础进行静压固结灌浆,对已发生塌陷的及其建筑物地段基础进行灌浆,处理灌浆深度约10m~15m,灌浆孔间距约1.5m~2.5m,主要在沿塌陷的基础边布置灌浆孔。
c) 挖除换填法。即把塌陷处的松散土层深挖除,用碎石夹土压实回填或用毛石混凝土封填,挖除深度控制在5m以内,回填封填后防止了地表水的作用,同起到提地基土承载力的作用。
d) 扩大基础处理法,即对浅层塌陷密集的基础地段,把基础连成整块,防止局部塌陷引起基础不均匀沉降。适用于小基础密集布置基础地段。
e) 继续施工问题,受塌陷影响的地段应停止施工需要采取处理措施,没有受到塌陷影响的地段可继续施工。结论
a)变电站场地为岩溶残丘,从场地为开挖区建筑场地,开挖边坡边应及时做好排水沟,防止地表水流入场地内,向塌陷区排水而扩大塌陷范围。
b)组成变电站场地土层有填土、混碎石粉质粘土碎石土等,下伏基岩为灰岩,场地中有9处基岩出露于地面,分为巨厚~块状灰岩及薄层~中厚层状灰岩两类,前者岩溶发育,后者岩溶不发育。
c)石牙状的岩峰、岩溶沟槽等本区主要岩溶形态,其岩面高差大,岩壁直立,岩溶深发育,以垂直为主,水平较少。
d)基岩与土层垂直接触地段有溶沟、溶蚀裂隙等,在地表水沿这些渗透通道集中冲刷的作用下,岩石附近的土体软化、流失等,从而开成塌陷,这是形成塌陷的主要原因,可定性为侧向岩土接触面冲蚀型岩溶塌陷。
e)深层塌陷对基础影响较大,需采用灌浆加固法浅进行处理;浅层塌陷对基础影响较小,可采用挖除松土,同时加宽基础进行处理。
f)为了防止塌陷再以生,建议采用防水措施、静压固结灌浆处理、挖除换填法等综合治理措施。目前需处理的地段建议按基岩出露边线5m~8m地段进行防治。
按上述方法处理后,场地现状稳定,经监测,未发现有新的变形发生,处理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