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专业硕士论文发表期刊推荐《电工电气》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江苏电器》杂志更名而来,它由苏州电器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主办,《电工电气》杂志社编辑出版,是以高低压电 器与应用技术并重为特点发展为以电工电气与应用技术并重为特点,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学技术类期刊。创刊于1981年,月刊。
【摘 要】随着国际竞争的不断加据,如何提升高职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已成为高职教育的头等大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出现,有郊地缓解了这一矛盾,但也会增加参与企业的负担,这就需要学校、企业和政府的多方努力,来推广这一适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近年来,高职教育已经越来越普及,其人才培养模式也是百家齐放,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为职业教育量身订做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了各高职院校的青睐。但因地方经济、专业、办学观念不同,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内涵、表现形式及运作方式也就不同。正是基于此,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应立足于长株潭经济圈,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1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为企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但是,面对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企业高技能人才的缺乏,我们应冷静思考当今职业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一方面就业困难,一方面企业招不到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然而,职业教育却把这两者分割开来,致使学生就业难,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得不到保证,面对这样的困境,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将传统的课堂学习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把课堂搬到企业,使学生快速适应由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转变,使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学生通过工学结合不但可以提高专业技能水平,还能提高学生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成为企业的准员工。但在实施过程中,因为“工学结合” 教学模式涉及面宽,对学生培养过程难以有效监督,培养质量难以保证,以及参与企业积极性不高,使得高职院校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困难。因此,要想工学结合模式能够在高职院校得到推广,必须充分的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让企业参与进来,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要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学校和企业开展校企合作。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地处“长株潭”经济圈,是中南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里有全国闻名的南车、远大、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等超大型企业,产值近千亿元。这些行业的共同特点: 是以电气自动化为基础的新兴制造业,所以,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校企合作,应立足于“长株潭”经济圈,与企业紧密协作,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进而培养出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核心,服务于生产管理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 如何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1)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须满足以下几个特征:①学生进企业参加与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为企业提供急需的技能人才;②专业教师下厂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革新、改造及创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③对企业员工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企业员工技能水平。创造有利于企业、有利于学校、有利于学生及家长、有利于当地政府及社区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
(2)必须明确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相互需求,找出双方的共同点。按行业、企业对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制订教学方案;以实际工作岗位需要的必备技能作为实训教学的主要内容,以企业为实训教学基地,建立真正的第二课堂。
(3)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深化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实践教学时间,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务实的作风。
(4)电气自动化专业要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锻炼本专业的科研队伍,高质量的科研课题必然来自于一线企业。所以,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师必须深入到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企业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总结,使之成为能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课题。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得来的课题一定是企业时刻关注、亟待解决的问题,企业乐于为这样课题的提供研发资金,这样的校企合作,才是真正的多赢。其次,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的空理论,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切实为企业服务,确保研究出来的成果在最短时间内在企业得到应用和推广,并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从而为企业发展培养急需人才;最后,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可以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把一线企业作为研发基地,深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不仅实现了高职办学的目的,也为中国区域经济的平衡、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5)要依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企业培训教师,参加企业生产活动。要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和骨干教师”参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要建立专业教师定期下厂锻练制度,支持教师到相关企业和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和实践教学能力。要聘请一批一线企业专家充实教师队伍。要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操作技能和教学水平,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鼓励高职教师在职进修,提升专业知识。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挂职锻练,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企业要支持高职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积极为高职提供兼职教师、实习场所和设备,为教师到企业生产实践提供机会和条件,同时选派工程技术人员为高职提供教学服务。
(6)要应根据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设置。坚持教学以“技能为中心、够用为原则”,专业课、文化课教学为技能课教学服务;坚持校内实训与工学结合相结合,调整教学计划,突出实践教学,加大实习教学比例。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应关注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基本要求,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在课程的难度和广度方面,遵循“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在教学内容上,删繁就简,面对实际,讲求实效。高职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工程实际能力的 “实用型”、“应用型”人才。
(7)要加强与一线企业和第三产业的联系。在校外选几个知名度高、管理规范、专业对口、有信誉的企业作为的生产实习基地;利用实习基地将教学、生产、培训和科研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科研与教学水平。在工学结合中要把高职、企业、教师和学生四方面结合起来,找到共同点,通过密切协作,使科研成功,学生成才,工厂收益,学校受惠;从而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8)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应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考取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或本专业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
(9)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必须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的有关规章制度。加强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安全保护工作,明确校企合作双方的责、权、利,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逐步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张建敏.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河北师范大学, 2010,6
[2]刘文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