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电力论文

电力工程师职称论文发表期刊及范文

发布时间:2013-09-23 11:20:35更新时间:2013-09-23 11:20:39 1

  高级电力工程师职称论文发表对期刊的要求是国家级或者核心级的期刊,发表在省级期刊上是无效的。核心级电力期刊推荐《水电能源科学》(WaterResourcesandPower)创刊于1983年,由教育部主管,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华中科技大学、国测水电技术研究院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目前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8版,水利水电类核心期刊排名第6)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也为华中科技大学D类期刊之一。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在为人类带来社会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会破坏了长期形成的稳定生态环境。对此,本文综合各方观点,对水利水电工程在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环境等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综合实际情况对问题提出几点可行性的措施。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经济效益,措施

  近些年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工业农业大力发展,对于电力需求量也相应增加。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投入也在不断增大,过多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难免会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在环境影响方面,与其它工程相比,水利水电工程有突出的特点:影响地域范围广阔,影响人口众多,对当地社会、生态、经济环境影响巨大。如何实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环境协调发展起来成了必须考虑的前提。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1社会环境方面

  1.1移民安置问题。移民安置问题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一重大课题,为了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该区域的人们都要搬迁,而对这些移民如何安置,就要进行新城规划及建设,并利用新城现有的资源来兴办一些工厂、企业,促进移民生活,倘若这些建设不合理,就会造成二次污染,产生一些新的环境问题。同时,水电工程建设对当地土地资源造成一定的压力,涉及村组的人均耕地数量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水利设施动辄成千上万亩地,这样庞大的政府征用地必然引发许多的社会问题。

  1.2文物古迹保护问题。文物古迹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风情、科学技术、军事和历史等,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古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而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的维护。

  1.3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气候发生变化,造成非生物性和生物性的疾病传播,影响人群的身体健康。比如伤寒、疟疾、细菌性痢疾、霍乱、血吸虫病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水环境有关,这些都是需要重视的环境健康问题。

  2自然生态环境方面

  2.1对当地气候及降水量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地区性气候状况受大气环流所控制。在水利工程建成之后,对库区及其周边环境的大气环流必然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原先的陆地气候将因水电工程的蓄水而变得湿润,使库区微气候环境条件可能有所改变,主要包括降水、气温、风速、湿度等,使枢纽附近地区的生态平衡发生变化。在建设水利工程以后,就会在该地区形成很多积水,这些积水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就会被蒸发,使降水量增加,同时还改变降水的分布状况和降水时间。

  2.2对水文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改变了天然河流的水文特征和结构。水库可将水资源储存起来,还可在非汛期将基流截住,这样就会导致下游水流减少,严重的还会出现断流现象。这样水库周围的地下水位会大大降低,从而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比如说,下游断流造成河湖干枯;河流水位降低有可能在入海口出现海水倒灌的现象,这对农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都极为不利;库区水体增大后,水温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对水体密度、溶解氧、微生物和水生生物都产生影响,下游河道的径污比和鱼类繁殖条件发生变化。

  2.3对泥沙淤积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将改变库区和下游河道泥沙的输移和沉积模式。对多泥沙河流、水库回水末端易产生泥沙淤积,不仅减少蓄水库容,还可能引起河床抬高,影响航运;流入水库的支流河口也可能形成拦门沙而影响泄流,还可能造成两岸农田次生盐碱化;因改变河流的水力条件,对下游河道可能造成冲刷,导致固有的自然平衡状态受到破坏。

  3经济方面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和水利的发展息息相关。立足水利水电工程,致力农业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水利工程的修建可大大缓解水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不均匀的矛盾,为农业生产和资源开发提供良好保障。水利工程的兴建不仅可以防洪、供水,还可以发展供电、港口、航运等各项任务,同时还带动了养殖、旅游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对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方面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建设友好型生态水利水电工程的措施

  在大力建设水利水电工程的同时,必正确处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二者友好和谐发展。

  1、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严格执行。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水利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手段,工程建设项目不仅要进行经济评价,还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前,必须先进行环境状况调查,对当地的气候环境、水质、水文、土壤、水生生物、人口等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对当地的环境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并预测造成影响的程度。最后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从整体上评价拟建工程的各要素和过程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及改变程度,为比较选择方案提供依据。

  2、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为了防止和缓解对该区域的经济及生态平衡的破坏,应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损害,谁补偿”的原则,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及补偿的范围。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在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中提留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当地的生态进行补偿,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生态平衡,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

  3、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在法律法规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从法律的高度来约束工程设计和建设单位,真正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工作的根本点和切入点。对严重破坏和影响生态环境、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的水电建设项目,应该重新进行评估和审查。确保在工程开发和运行阶段,对森林、湿地、地质公园和一些保护文物等的影响实现最小化。

  4、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需要考虑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同时为鱼类产卵提供条件以及为鸟类和水禽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在工程的建设阶段,应优先考虑采用环保的技术措施,在水利工程建设时,要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在水利工程完成阶段,应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进行环境跟踪评价,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的,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平。

  三结论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环境产生很大影响,其中一些影响还具有长期性。因此,我们要努力寻求减轻其不良影响的措施,改善和保护环境,从而促进水利水电开发与社会、环境、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党生.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2]方广友,高建华,高立山.浅析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的环境措施问题[J].大众科技,2005(03).

  [3]胡晓阳.“生态水利”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J].西北水电,2005,(02).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dianlilw/21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