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初等教育论文

高校班主任与辅导员工作协同研究

发布时间:2011-03-16 11:19:02更新时间:2025-01-07 16:02:43 1

  张璐璐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5

  摘要:高校班主任和辅导员是学生的教育者和管理者,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的专业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在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班主任与辅导员协同工作,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有利于教学目标和学生管理目标的实现。本文主要研究高校班主任与辅导员工作协同方式,希望给高校提供一些借鉴,从而提升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合作效果。

  关键词:高校班主任;辅导员;工作协同

  引言:

  在大学期间,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学生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和辅导员协同工作符合教育改革要求,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能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效率,有助于提升学生思想水平和综合素养,加快人才培养进程。因此,研究高校班主任与辅导员工作协同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班主任和辅导员协同工作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高校班主任和辅导员,在协同工作过程中,需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自我管理,帮助学生完善自我。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学生管理工作,都是以学生为核心的工作。班主任和辅导员应转变传统教育观念,遵循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育工作,让学生享受高质量服务。在学生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和辅导员应利用平等身份和地位,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实际情况,解决学生思想问题,让学生主动学习,自愿接受管理,为学生成才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和思想基础。同时,班主任和辅导员应注重学生反馈,根据学生意见来优化教育过程,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内容和管理内容,促使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班主任和辅导员应分析学生身心特点,探寻学生发展规律,加快育人目标的实现。

  (二)实效性原则

  实效性原则是指高校班主任和辅导员,需要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做出合理客观的教育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发展。在高校教育过程中,辅导员和班主任主要通过班级管理,来实现学生管理目标,规范学生行为。为了加快学生发展,班主任和辅导员应遵循实效性原则,做好信息管理和队伍管理工作,为学生服务,构建高素质的学生队伍。高校班主任和辅导员要以学生教育为落脚点,将服务和教育相结合,给学生展示实力的机会,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让学生自信、自强。同时,班主任和辅导员应做好指导工作,主动为学生提供发展建议,通过生活辅导、学习辅导及就业辅导,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乐于学习,敢于创新,提高学生就业率。

  二、构建高校班主任和辅导员工作协同方式

  (一)建立沟通机制

  沟通机制是保证辅导员和班主任协同工作质量的重要机制。辅导员和班主任如果缺乏沟通,协同工作就无法正常开展,协同工作的价值也无法显现。高校要建立沟通机制,鼓励辅导员和班主任沟通,使辅导员和班主任互相了解,共同发挥合力作用,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第一,定期开展年级会议。高校可通过年级会议,来增加班主任和辅导员之间的沟通,让两者互相交流教育经验,互换学生信息,从而为学生制定出针对性教育策略,促使学生专业化发展。第二,搭建信息化沟通平台。高校可利用微信、qq等现代化沟通工具,将辅导员和班主任拉进同一群组,让二者充分交流,使他们更加了解学生,让他们对学生做出准确的判断。第三,注重学生反馈。高校要尊重学生意见,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将辅导员和班主任合理搭配,让他们共同为学生教育做出贡献。

  (二)强化选拔培训

  要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高校需要做好班主任和辅导员选拔工作和培训工作,提高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高校在选拔班主任和辅导员时应注意两点:第一点,是否具有教育管理能力。第二点,是否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只有符合这两点要求的教师,才能具备选聘资格,高校应利用考核方式来检测参考人选,选出能力最优者,让其担当辅导员和班主任职位。当确定班主任和辅导员之后,高校应定期开展培训活动,通过培训提升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工作能力,扩宽工作思路,让两者互相配合,为协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高校应定期检测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教育管理成果,当成果显著时,可适当提高两者工资,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当成果不显著时,要找出问题成因,开展针对性培训,提升他们的教育管理水平。

  (三)明确工作范围

  辅导员和班主任应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为了让班主任和辅导员协同工作发挥作用,高校需要明确工作范围,让两者做好本职工作。相较于班主任来说,辅导员的工作范围更大,因此,高校要为每个班级都配备一名班主任,让各个班级自行管理,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同时,高校应建立辅导员工作规范和班主任工作规范,规范两者的工作行为,让两者共同关注学生发展。高校应意识到两者之间的联系,为两者划清工作范围,避免权责不清现象,让两者及时指导学生,减少学生思想问题,提高学生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平,让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打下思想基础。另外,高校要惩罚工作态度不认真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切实保证两者协同工作的有效性。

  (四)建立班主任和辅导员的有效沟通机制

  为了促进班主任和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工作更加顺利,需要建立和完善双方之间的沟通机制,比如辅导员和班主任需要在一定时间段内就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进行交流,以此从而将双方的工作衔接处理得更妥帖。学校的学生工作部门应该统筹各院系,在学院党委的指导下,建立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协同育人制度,在该制度下,班主任对于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有清晰的认识以及班主任和辅导员在平时如何有效地进行沟通,通过多种形式更进一步了解学生的需求,如定期的班主任课题组研讨会邀请辅导员参加。辅导员与学生的座谈会可以邀请部分班主任参与,形成班主任育人合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完善评价激励办法,制定合理的考核与监督体系

  高校对于当前班主任的考核制度需要进行全面的审视,并根据当前的教育实际,不断完善考核制度,加入对班主任辅导和培养学生德育水平的相关考核。需要注意的是,新的机制在制定和实施的时候,需要根据此制定衍生的考核与监督体系。每学期初召开班主任与辅导员动员大会,建立一套确实可行的育人责任制度,使彼此确认各自的职责,了解学生管理考核监督制度;学期中定期抽查班主任与辅导员的完成情况,防止此项制度浮于表面。学校应研究和制定新的班主任的遴选和考评制度,要着力体现学生教育中的“德育为先”的标准,把班主任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纳入班主任的每年工作考虑中,将班主任的职称评定与思想政治的量化成果相联系。

  (六)加强专业培训,提升班主任育人的内在动力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高校要拓展拓宽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开展班主任的师德教育,不仅局限于课堂之上,建立健全班主任的师德教育专题培训制度,特别是针对班主任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培训制度,包含针对出国留学的岗前师德教育培训制度。同时,高校可以通过邀请相关学生工作专家学者对班主任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指导,提升班主任的育人能力,通过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培训,全面发挥班主任的育人作用,让班主任充分认同“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班主任是学生的第一责任人”,不断提高班主任育人的内在动力。

  三、结语:

  高校班主任与辅导员是学生的指导者,也是学生的管理者。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和辅导员应遵循主体性原则和实效性原则,协同合作,共同发挥作用。高校应建立沟通机制、强化选拔培训、明确工作范围,让辅导员和班主任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生培养任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福忠,宋兵超.辅导员、班主任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价值浅析[J].学理论,2018(04):189-191.

  [2]黄洪梅.高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09):113-114.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chudengjioayulw/7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