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城市规划论文

工程师怎样发表论文之城市规划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3-11-30 15:32:34更新时间:2013-11-30 15:35:23 1

  伴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城市及区域之间日益呈现出网络化的发展格局。但由于行政体制的分割,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多被限制在本行政区范围内,缺乏更高区域层面的整体审视,导致边界地区产业雷同,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盲目争夺有限的空间和资源等矛盾突出,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瓶颈”,区域协调发展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决策层关注的重点[1~3]。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变得日益迫切。作为地理微观区域,县市域边界地区的协调管理尤其困难,在相关研究中很容易被忽略。以CBRs理论为指导,结合浙江省尖山—南北湖地区协调发展实例,对县市域边界地区协调发展的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构建发展机制框架体系。尖山南北湖地区是典型的微观跨边界地区,在空间、功能上都具有协调发展的基础。由于行政体制的分割,现有的规划更加关注自身发展的需求,缺少区域整体统筹发展的眼光,造成了产业定位相互冲突,交通衔接不畅,生态环境共同保护意识不到位等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在协调发展机制框架基础上,提出协调发展规划方案,以期通过规划的手段使问题得以解决和落实,希望对微观区域的协调发展研究有所启迪。

  关键词:CBRs理论,县市域边界地区,协调,尖山南北湖地区

  1引言

  国外直接针对行政边界地区的协调研究相对较少,仅在有关大都市治理、区域整合、区域合作的文献中有所提及,涉及的理论包括全球化理论(GlobalizationTheory)、空间管治理论(SpatialGovernanceTheory)、地方治理理论(LocalGovernanceTheory)和伙伴关系理论(PartnershipTheory)[4~6]。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逐渐成为中央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应用到的理论主要包括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巨型城市区域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和增长极理论等[7~9]。总体而言,国内外有关边界地区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宏观或中观的区域层面,大尺度跨区域政府的合作以及都市区内部跨地区协调的较多,针对微观区域边界地带协调发展的研究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微观地理现象的构成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是宏观系统研究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区域发展问题的重要切入点。从地理学研究的角度来说,县市域属于地理学科中典型的地理微观区域,是区域划分中的一个基本地域单元[10]。在目前的行政管辖制度下,县市域是我国城乡交错最为明显、直接的一种地域空间[11],作为不同行政单元的交错地带,县市域边界地区需要统筹的难点比较多,协调的难度亦比较大。本文以CBRs理论为指导,结合浙江省尖山—南北湖边界地区规划案例,试图对县市域边界地带协调发展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希望对现阶段微观地区的协调发展有所启迪。

  2CBRs理论的相关研究

  2.1理论介绍

  CBRs(cross-borderregions)是指由几个地方或者区域政府组成的疆界实体区域。欧洲理事会认为,各国的跨界地区要具有同质特征和功能的相互依存关系,否则很难实现跨境合作(CoE,1972:29,1995)[12,13]。第一个跨边界区域是1958年建立的位于荷兰和德国边界的theEUREGIORhine-Waa[14]。从最早的荷卢比三国经济联盟到现在由27个国家组成的具有重要影响的世界组织,跨边界区域的产生有力地推动了欧盟一体化进程,被认为是实现大欧洲区域一体化的初期发展模式[15]。

  对跨边界区域的研究最早源于欧洲联盟(theEuropeanUnion),研究重点主要是从空间管治、跨区域合作的角度分析如何实现跨边界区域的协调发展[16]。建立跨边界区域管治的挑战在于,不同的国家政治、法律法规和区域文化可以共同发挥作用,沿着共同的轨道发展(Perkmann1999;Scott2000)[17,18]。Jochem等指出政府、部门、国家、地方之间跨政区边界协调是西北欧成功的关键[19]。Houtum认为伴随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边界区域反而在增加,应该把跨边界地区看作一个独一无二的整体,以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为基础,从物质流动、跨边界合作和人类的生产过程的视角构建边界地区的研究框架[20]。作为区域发展的一种状态,跨边界区域主要是由跨区域合作(cross-borderco-operation(CBC))推动形成的。根据欧盟的发展经验,跨区域合作(CBC)分为两种类型:微观跨边界地区合作(Micro-CBRs)和宏观跨边界地区合作(Macro-CBRs)。从地理范围、合作程度、合作领域等维度对两种跨边界地区进行比较(如表1)。无论哪一种类型,跨边界区域建立的主要目的是消除边界带来的发展限制(restricted)、严格分割(rigid)以及地域排他性(exclusive),突出边界地区多样性(diversity)的特色,对外共同维护自身利益,对内形成发展的合力。不仅形成一体化的社会经济网络,更能促进当地居民日常的交流和联系[21]。

  2.2理论应用

  本文所讨论的县市域边界地区隶属于主权国家内部,与微观跨区域边界地区(Micro-CBRs)强调的主权国家之间的合作有所不同,面临的问题却有诸多类似。从县市域发展的层面来讲,协调的核心机制是功能互补和资源共享,通过产业的协调发展实现空间功能的合理布局。正如陆大道先生所述,协调发展的基础是建立在发挥各自优势和产业分工基础上的互补与合作[22]。要真正突破区域发展不协调所导致的发展“瓶颈”,必须建立跨区域的协调机制。

  2.2.1构建跨政区的联合协调机构

  芒福德曾指出:“如果区域发展想做得更好,就必须设立有法定资格的、有规划和投资权利的区域权威机构。”传统区域规划效果低下而难于对区域发展起到真正的调控与引导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尚未找到其真正赖以调控区域发展的“权利砝码”[23]。因此,需要成立跨政区的联合协调机构,专门负责区域政策、区域规划、区域管理等工作,解决区域协调中的重大问题。另外,市场的缺陷也需要政府的弥补,这也是建立区域协调机制的根本目的所在[24]。2.2.2加强区域的分工合作

  通过优势互补或优势共享,把分散的生产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合力。一方面,分工的前提要尊重地区发展的比较优势,按照区域内不同地区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组合的不同特点,促使地区能集中力量发展自己优势产业,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工合作,形成协调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同时,区域间要加强资源整合,加大地方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取得良好的专业分工协作效益,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2.2.3强化设施和环境的协调

  设施协调是整合区域资源的重要保证。基础设施一般包括交通运输、能源、邮电通讯、城市设施、水利、环境与资源保护设施等。其中,道路交通是体现区域功能关联最为直接的基础设施类型,交通网络的便捷性和通达性是地区间相互往来的基本要素。

  环境协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通过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地区和交通通道地区的有效管治,合理配置区域战略性空间资源,协调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生态环境恶化,提升生态环境品质。

  2.2.4建立有效的区域规划

  区域协调规划的内容不应该是“放大范围的”的城市总体规划,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症下药”,针对区域协调中的重点问题,突出协调重点,立足空间领域,解决区域产业布局协调、交通及大型设施的布局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等[25][26]。同时,要把握好规划的度,应避免由于规划内容过于宏观而让实施者无从下手,也应避免规划过于具体而抑制了实施者的能动性[27]。第三,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注重与地方政府间的信息交流和互动,鼓励地方政府间自发的合作和交流,避免协调规划流于形式,仅仅作为上级政府意志的反映。

  3尖山南北湖地区概况

  3.1区域背景

  尖山和南北湖地处浙江省嘉兴市,其中尖山位于嘉兴市下辖的海宁市(县级)东部,是一个经人工围垦而成的工业新城。南北湖位于嘉兴市海盐县西部,是浙江省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浙江十大“最佳休闲度假胜地”之一,国家首批3A级旅游景区。

  伴随杭州湾城市群经济的发展以及围垦项目的推进,环杭州湾产业带迅速崛起,外部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但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尖山—南北湖地区在产业发展、交通衔接、设施共享、环境保护等方面互不协调的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尖山和南北湖地区整体优势发挥的“瓶颈”。

  3.2协调发展的现实意义

  3.2.1相邻区域“捆绑”发展的需要

  尖山和南北湖同属于钱塘江入海口北岸,历史上山水相连,地域相通,共同受“潮文化”的影响。从更大区域来讲,两个地区市场相似,要素互补,联系便利,共同构成了浙江南部进入嘉兴,乃至浙北的重要枢纽位置。同时,尖山新区拥有6万多亩土地,土地资源优势相当明显,随着杭州湾嘉兴绍兴通道的建成,其区位优势也将凸显。南北湖地区作为我国唯一融山、海、湖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3A级旅游区,形成吸引、凝聚国际性的创新要素和人才的整体优势。其成熟的休闲娱乐设施可以同尖山新区的区位和土地优势一起,成为地区发展最大的推动力。

  3.2.2有利于保持廊道的连续性

  对于尖山新区和南北湖风景区而言,北部有大尖山、凤凰山、高阳山自然相连而成的绿色生态廊道,景观生态结构的完整促进了景观功能的高效发挥。从两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来看,尖山新区和南北湖风景区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都是沿着杭州湾大道(山海湖大道)这条主轴线布置的,这对于下一步协调整合两个区域的公共服务资源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布局提供了便利。

  4尖山南北湖地区协调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4.1亟待建立区域协调机制

  尖山和南北湖同属浙江省嘉兴市,杭州湾北岸,是浙南进入浙北的重要通道,区位条件十分优越。近年来随着交通、能源等一批重点项目顺利推进,该区域城镇网络逐渐完善,城市化水平日趋提高。然而,由于开发主体、建设资金等问题,南北湖围垦区的建设速度远滞后于尖山新区,因此,本应属于相互协调、磋商范畴的问题最终却演变为南北湖风景区的被动衔接。这种开发时序的滞后,不仅影响了区域协调的积极性,导致利益无法共享,也阻碍了区域整体优势的最大化,期待行政管理、规划建设等共同发展协调机制。

  4.2地区产业定位不清

  受行政区政绩考核机制的制约,各地区资源的配置更多向中心区域倾斜,对县市域边界地区的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考虑不足,造成产业定位不清,主导产业相互冲突。尖山新区原有规划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其东部区块与南北湖风景区紧密相连,未来的定位是发展汽摩零配件、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个产业定位远远不能满足相临南北湖未来建设成为以休闲度假、会议研培、银发养老、旅游地产为主的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发展要求。

  4.3区域内外交通一体化建设滞后

  尖山新区与南北湖风景区因为道路一体化建设的滞后一直存在空间隔离。尖山新区和南北湖地区仅有北侧的一条老01省道(老沪杭公路)相连,且离两地的区域中心较远,必须通过绕行才能到达彼此的中心地区。

  两区域现有规划的路网结构存在错位。位于南北两侧的滨河路和山前路未能对接,位于两区中间道路的路幅宽度、断面形式存在着不统一之处,如杭州湾大道(南北湖风景区称为山海湖大道)在尖山新区总规中确定的道路宽度为46米,但在南北湖风景区规划中道路宽度为40米。随着区域协调发展要求的日益迫切,区域道路的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4.4区域生态保护缺乏通盘考虑

  生态环境具有公共品属性,各个行政主体在利用时都倾向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加之我国资源产权制度不完善,在缺乏有效管制措施的情况下,各地政府一般以本区利益为导向,未经协商,擅自做出许多损害邻区利益的“擦边球”工程,成为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南北湖地区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旅游氛围,未来尖山新区也将打造尖山湖生态旅游休闲区,在保证旅游业布局错位关联、整体融合的同时,也需要行政主体共同协商,注重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空间一体化,避免旅游盲目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5尖山南北湖地区跨区域协调发展探索

  西方城市规划的先行者认为:“解决城市问题不能局限于各自狭隘的单一范围内,必须走联合协调互补之路”,美国学者芒福德在阐述其区域整体发展理念时也指出:“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因此有必要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视角对尖山—南北湖地区进行新的审视,通过区域协调规划的手段制定出一种多方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引导区域整体朝着良性互动、有序竞争的方向发展。

  5.1建立上一级区域协调机构

  目前区域协调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如交通设施建设标准不一、污水随意排放等,很大程度上与上一级政府缺乏横向合作,更多的关注具有强势地位的中心地区有关。尖山和南北湖地区隶属的海宁市和海盐县同属于浙江省嘉兴市,近几年,两县市合作增多,嘉兴市政府也开始统筹考虑市域范围内重要地块的协调发展问题,这为建立协调平台奠定了行政基础。

  在市域层面,应该将尖山新区和南北湖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可以由嘉兴市、海宁市和海盐县三方面抽调人员,组建尖山—南北湖区域协调委员会,确定区域协调的目标和内容(如表2)。在嘉兴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增设负责区域协调方面的长效机构,负责整个嘉兴市的有关区域协调方面工作。同时,通过加强双方政府的交流合作,就合作范围和行为规则达成共识,并落实到具体的区域政策上,指导和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5.2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协调区域功能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出口导向的制造业产能过剩,投资、消费、出口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日益突出,粗放型的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持继,加快推进技术创新、结构调整和内需扩张,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将是我国各地未来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在上述发展背景下,尖山新区应该积极由制造业向现代科技研发服务转型,避免对地区的风景旅游发展产生影响,同时巩固提高旅游休闲服务业,培育生产性服务业等污染小、附加值高的产业,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南北湖地区可建设成以休闲度假、农业观光、旅游地产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胜地。通过构筑完善的现代产业支撑服务体系,促进各产业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5.3以综合交通为载体支撑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内基础设施的良好衔接是空间上协调整合的必要保证,尤其是综合交通体系的通达性、便捷性是区域协调发展最为重要的支撑系统。梳理整合现有交通资源,统一区域内和区域间交通网络的布局规划和建设,形成区域基础设施供给的共建共享的制度体系。积极解决尖山新区和南北湖地区的骨干道路贯通问题,做好路网线型、宽度和断面的对接问题,构筑两区的快速联系通道。同时以实现区域一体化为目标,按城市道路标准建设区域内主要道路及交通设施,构筑区域合理的发展框架,引导全区用地合理开发,优化整体空间布局结构。

  5.4通过共同协调构建区域生态保护体系

  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区域协调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协调的关系。把尖山南北湖地区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共同划定生态保护区,主要包括大尖山生态保护区、凤凰-高阳山生态保护区、南北湖生态保护区和环杭州湾生态保护区(如图5)。通过清晰的生态保护空间管治区划,制定各类空间的管治措施,实现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合理配置区域生态资源,构建区域协调的生态保护体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小龙,沈建法,陈雯.新区域主义视角下的管治尺度构建:以南京都市圈建设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7):603~608.

  [2]罗小龙,沈建法.长江三角洲城市合作模式及其理论框架分析[J].地理学报,2007,62(2):115~126.

  [3]于涛方,吴志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边界界定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4):397~403.

  [4]BrennerN.Decodingthenewest“metropolitanregionalism”intheUSA:Acriticaloverview[J].Cities,2000,(19):3-21.

  [5]RameshT.LukVanLangenhove.EnhancingGlobalGovernanceThroughRegionalIntegration[J].GlobalGovernance,2006,(12):233-240.

  [6]McarthyL.ThegoodofthemanyoutweighsthegoodoftheoneregionalcooperationinsteadofindividualcompetitionintheUnitedStatesandWesternEurope?[J].JournalofPlanningEducationandResearch,2003,(23):140-152.

  [7]顾朝林,张敏,张成,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1):771~775.

  [8]申玉铭,毛汉英.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1999,(4):3~11.

  [9]方创琳,石培华,余丹林.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发展规划[J].地理科学进展,1997,(3):50~55.

  [10]王世豪.区域协调发展中县(市)域发展规划的实践与启示—论陈烈的县域发展规划的实践特点[J].经济地理,2007,27(2):275~284.

  [11]陈钊.行政边界区域刍论[J].人文地理,1996,(4):41~44.[12]Perkmann,M..Constructionofnewterritorialscales:AframeworkandcasestudyoftheEUREGIOcross-borderregion[J].RegionalStudies,2007,(41):253-266.

  [13]AnkeStrüver.StoriesoftheBoring.Borders:TheDutch-GermanBorderscapeinPeople’sMinds[J].In:ZentrumfürNiederlandestudium(Hrsg.),2005,(16):235~236.

  [14]MarkusPerkmann.Cross-BorderRegionsinEUROPE[J].EuropeanUrbanandRegionalStudies,2010,(2):153~171.

  [15]Scott,J.W.Euroregions,governanceandtransbordercooperationwithintheEU[J].EuropeanResearchinRegionalScience,2000,(10):91-106.

  [16]JochemV,HugoP.Mega-corridorsinnorth-westEu-rope:Issuesfortransnationalspatialgovernance[J].JournalofTransportGeography,2003,(11):225-233.

  [17]HeddebautO.TheEUOREGIONfrom1991to2020,Anephemeralstamp?[M].London:Routledge,2004:70~87.

  [18]陆大道.地区合作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3):44~49.

  [19]张京祥,等.试论新时期区域规划的编制与实施[J].经济地理,2001,21(5):513~517.

  [20]邹兵,等.建立和完善我国城镇密集地区协调发展的调控机制[J].城市规划,2004,(3):9~15.

  [21]孙娟,崔功豪.国外区域规划发展与动态[J].城市规划汇刊,2002,(2).

  [22]沈磊,等.次区域协调规划探索—以宁波余慈地区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08,22(1):102~107.

  [23]罗小龙,沈建法.“都市圈”还是都“圈”市—透过效果不理想的苏锡常都市圈规划解读“圈”都市现象[J].城市规划,2005,29(1):30~35.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chengshiguihualw/25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