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港口经济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区域经济,具有双向开放的经济特征,可以带动临港城镇一大批新兴产业的集聚与发展。理论研究与实践证明,港口经济对于我国沿海沿江地区的新市镇建设具有重大作用。这些作用包括:能够形成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极,能够按照市场规则优化配置腹地资源,能够提升临港城镇的综合竞争力,能够有效支撑临港城镇的开放型经济,能够在沿海沿江开发中充当先行先试载体。
关键词:港口经济 增长极 资源配置 综合竞争力 对外开放 开发战略
港口是交通运输的枢纽、对外开放的门户,是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中心。港口具有运输、商业、贸易、工业、旅游、开放等多种功能。港口经济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港航、临港工业、商贸、旅游等相关产业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区域经济。港口经济是以港口为核心,以港口城镇为栽体、综合运输体系为动脉、港口相关产业为支撑、海陆腹地为依托.并实现彼此间的相互联系、密切协调、有机结合、共同发展,进而推动区域繁荣的开放型经济。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海洋开发热潮,极大地推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港口经济开发已然成为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跨世纪的地区发展战略,港口经济在沿海地区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我国海洋产业增加值已经占到沿海省区市GDP总量的10.17%。港口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增加值总量)排列依次为广东、山东、福建、辽宁、上海、浙江、江苏、天津、海南、广西、河北,其中广东省海洋产业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港口经济作为对内、对外的双向开放型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新市镇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港口经济是沿海沿江新市镇产业经济的增长极
法国经济学家F.佩罗克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增长极理论,他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一定范围的区域开发,往往从一个或少数几个企业所占据的点上开始的。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区位论学者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学者早就论述和证明了“增长极理论”的科学性:在均质和未开发的地域内,任何一个经济客体要存在和运行,就必须有其他客体与其发生联系,社会经济客体必然要在一个地域或点上集中起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在区域或国家的开发初期,人们往往将开发活动集中到少数点上和区域内,这样较之分散开发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因为集聚产生效益,关联产生效益,无论是早期原始社会村落的形成还是现代新市镇的出现,其基本原理都是相同的。①
港口是吸引和聚集现代工业的最佳区域。港口不仅为工业化提供了原材料和生产成品的运输服务,而且不少港口本身就成为吸纳工业的理想场所,成为众多跨国公司的产品生产、交换、存储、中转和运输场所。之所以选择港口作为其理想的区位,主要是因为:工业依托港口的运输功能可以很好地为工业提供国际化服务;港口也是理想的制造业基地和能源基地;港口城市通常具备充足的工业用水和工业用地(包括填海造陆),这也是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在港口建立工业不仅可以利用港口便利的运输条件进行产品的装配、配套,以及原材料的集疏,而且以港口为跨国制造企业物流的集疏中心有利于降低整个系统工业的物流成本。在我国的天津港,港口每万吨吞吐量创造GDP的贡献约为120万元,对地区就业的贡献为26人,港口生产经营与其他相关产业及间接诱发经济贡献为1 5,提供就业比值为1 9。港口已经成为沿海新市镇贸易发展、制造业繁荣的重要支撑点。②
港口经济带动和发展了新市镇产业群。以港口为依托的新市镇经济,不仅表现在原材料及产品的进出口上,而且表现在拉动吃住行、邮电、通讯等服务业的发展上,表现在依托于港口功能的临港产业群的发展上。港口的发展既需要仓储、运输、物流、加工、贸易、金融、保险、代理、信息、口岸相关服务的支持,也会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港口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带动新市镇的一批新型产业成长和壮大,例如: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水养殖业、海洋监测技术及海洋仪器制造业、船舶制造与修理业、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技术产业、海洋能开发技术产业、海洋信息技术产业等。未来,滨海旅游业将迅速成长为我国港口型新市镇的支柱产业之首。
二、港口经济是沿海沿江新市镇优化配置资源的重要力量
资源配置问题,是任何以分工为基础的社会都面临的重大经济问题。资源优化配置,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而是由市场根据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的一般规律,由市场机制通过自动调节对资源实现的配置,即市场通过实行自由竞争和“理性经济”的自由选择,由价值规律来自动调节供给和需求双方的资源分布,用“看不见的手”进行优胜劣汰,从而自动地实现对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港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种资源,而资源空间分布存在着非均衡性,这就需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来进行调节。港口型新市镇作为海上货物运输和陆上货物运输的结合点,拥有更为广阔的经济腹地,具有利用外部资源发展本地区经济的独特优势。同时,现代化港口也为本地区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通道,发挥着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各种资源运输成本降低,同时还可降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交易成本,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本区域的竞争优势。因而,港口使各种资源向港口及港口周边地区集中。这就促使更多的相关公司、供应商和关联产业相应集中,形成相关产业链条,促进新市镇的产业升级。③
港口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水运市场的发展,对现代物流资源的配置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由于水上货物运输具有价格低廉、高效便捷、配套服务等优势,可有效整合新市镇的外运货物资源、海运代理资源、陆地交通资源、集装箱生产资源、货物仓储资源、货物包装资源等。由于港口水运业务与其所在腹地城镇的物流行业相关度高,便于将它们集中起来提供“一条龙服务”和配套增值服务,从而促进了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经济腹地的发展。
三、港口经济是沿海沿江新市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港口型新市镇有着其他城镇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港口作为海陆交通枢纽,具有连接国内外市场的作用,可以通过海上运输把本国市场同国际市场连接起来。其次,城镇发展可充分利用港口强大的辐射力。港口一般具有双向腹地,并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港口所依托的城市;第二层次是通过各种集疏方式与港口联系的内陆地区;第三层次是港口之间通过航线连接向海外所能涉及的区域。第一、二层次是内陆腹地,第三层次是涉及腹地,港口腹地的第二、三层次的范围往往超过了城市经济辐射能力所达到的范围,大大增强城市的功能。第三,港口作为流通领域资金往来的汇集之地,具有融资方面的便利。第四,港口通过运载货物能力的扩大、物流、客流量的增加,可使港口成为信息汇集的中心,便于各种信息的获得和处理。第五,由于港口所在城市具有发达的交通和国内、国外双向经济腹地,使港口型城镇的经济外向型程度提高。因此,许多港口型新市镇都建立了临港工业区,发展制造业,发展进口原料的出口加工业等产业。此外,从港口城镇、临港城镇和内陆城镇三类城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每平方公里的国民生产总值定量比较,港口型城镇的平均值远远高于其他两类城镇的平均值。国外很多港口型城镇在城镇发展战略中突出港口对城镇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普遍将港口作为城镇的核心战略资源。④
港口经济提升了新市镇的综合竞争力。港口可以为“工业立市”提供有效依托,“工业立市”反过来支撑港口的建设发展。工业与港口的紧密结合,增强了对外来资金的吸引力。各地城镇的重大临港工业项目及其推进,都是以港口为依托吸引外来资金,促使城市经济的对外开放。而港口的建设发展必须要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作为支撑,港口的竞争说到底就是经济实力和工业基础的竞争。在港口兴办工业项目,既产生了稳固的本地货源,又通过经营与市场、客商密切接触,加快了港口建设和城镇化的发展。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港城互动、港城共荣是普遍规律。当今发展最快的城市就是港口城市,最发达的城市也是港口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城市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内陆城市,其中临港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对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尤显重要。港口的兴旺,不仅意味着其吞吐能力的增强和带动临海工业的发展,它还能带动第三产业以及城市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港口经济的发展对于一座城镇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强有力的带动作用。
四、港口经济是沿海沿江新市镇对外开放的重要经济支撑
坚持对外开放,是沿海新市镇整合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需要,有利于解决新市镇经济建设资金匮乏、技术水平低下、传统产业改造、产业结构优化、劳动就业困难等发展中的问题与矛盾,也是新市镇经济快速建设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为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港口型新市镇需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全面参与特大城市或中心城市的经济活动,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使新市镇经济与外部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沿海地区的新市镇可以利用港口优势形成外向型经济的产业积聚带,利用海运优势降低运输成本,提高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随着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进出口贸易量逐年增大,产值及其贡献率逐年升高。中国统计局2010年1月21日发布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 比2008年(下同)下降13.9%,略高于2007年的贸易总值。其中出口12017亿美元, 下降16%;进口10056亿美元, 下降11.2%。全年贸易顺差196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994亿美元,减少34.2%。根据调查数据,我国出口占美、日、欧发达国家市场份额约为17%~22%;而新兴经济体的市场份额则有较大潜力。我国出口在中东、东欧、非洲、拉美的市场份额仅为9.2%、3.7%、10.4%、6.9%,增长空间很大,再加上自由贸易区的开辟,扩大外部需求仍然可为。如果200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2万亿美元,2010年可能增长10%以上,恢复到2008年的贸易总额水平;出口贸易也将恢复到2008年1.43万亿美元水平,增长幅度为15%以上。⑤
从我国港口经济的发展趋势看,随着中国融入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对煤炭、石油、天然气、钢铁、化肥、水泥等资源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增加,相应的外贸进出口也将持续增长。近年来,我国年经济增长8%左右,进出口增长在30%以上。运量的增长远比GDP的增长速度高,经济增长对进出口增长的依赖度越来越大。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不仅要求沿海港口要满足吞吐量快速增长的需要,同时要适应国际海上运输专业化、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快规模化、集约化港区和大型专业化码头的建设。与这一需求相比,我国沿海港口仍存在通过能力不能适应货物吞吐量快速增长;主要港口码头结构和航道仍不能适应船舶大型化、专业化的发展要求;沿海港口岸线资源不足,岸线利用率不高;港口发展受到新市镇发展环境的制约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快发展港口事业,进一步完善港口经济体系,优化港口经济结构,提升港口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五、港口经济是沿海沿江新市镇实施开发战略的先行载体
实施沿海开发和沿江开发战略,事关新市镇经济发展全局。从长远看,要想保持新市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其稳定性,增强资源的自给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海洋资源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和可连续开发性,正好可以解决新市镇经济发展中的资源不足问题。唯有实施沿江、沿海开发,大力发展港口经济,才能使沿海沿江新市镇的未来发展具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在沿江、沿海开发中,港口地处最前沿,必须作为先行先试的实验园区,港口必须作为主力军和突击队。港为城用,城为港兴,在沿江和沿海开发中,把港口经济作为新市镇经济增长的先行载体是历史的必然,是科学的选择,也是港口型新市镇经济开放的重要途径。
沿海地区和沿江地区的地理特征,客观上要求其优先发展港口经济。 凡是沿海和沿江的新市镇,具有以下共同特征:地理位置特殊或者优越,水上运输比较发达,海产品贸易市场兴旺发达,具备一定的港口相关产业基础,具有一定的劳动就业带动能力。这些地方,最宝贵的自然资源就是具有一批优良的港湾,但由于港口腹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严重制约着临港城镇的发展。因此,这些地区的发展离不开海洋及港口开发。这些地方有众多的港口、港湾以及深水岸线未被充分利用,加快港口建设,就可以把这些港口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与竞争,要求临港城镇优先发展港口经济。 推进与珠三角、长三角两大经济增长区的对接,要求加快开辟更为广阔、距离更长的海上运输通道,进一步提升各主要港口的大型船舶通过能力与货物吞吐能力。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必须以发达的水上交通作支撑。做大做强港口事业,必须进一步拓展港口的经济功能,加快构建能够支撑多种现代产业发展的港口经济体系。要进一步拓展港口的经济腹地与空间,必须培育港口经济结构的差异性优势,发挥我国内陆地区出海口的重要功能,加强与内陆省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加强港口经济的对外开放。
注释:
①李开涛,如何扩张苏东滩涂GDP增长极[J],宏观经济观察,2004年第2期。
②③王咸宁,港口经济对沿海地区发展的效应分析[R],光明日报,2005年5月24日。
④杨雪峰,大力发展港口经济振兴江苏沿海滩涂[J],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21期。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经济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研讨会”,2009年12月7日。
上一篇:城市规划初步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下一篇:秦皇岛市城市主题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