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下而上角度去思考城市规划
王勃 孙丹
摘要: 城市规划是自上而下的,但如果我们按照自下而上的角度去从新反思我们的规划工作,就会发现存在的很多问题。
关键词: 自下而上、生活方式、限制因素
成功的规划师必然掌握着某些准则,正是由于在设计过程中,他们或有意或无意的遵循着这些准则,才能保证一个方案在技术、艺术和商业上的成功。
可是,如果我们认真反思一下,设计方案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因为就方案本身而言,面向的群体不同,“成功”的标准也会不同,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好和坏的标准也在不断变化着。
上图的金字塔结构,表示规划所面向最直接的四个群体,在这四个对象中,每一个追求的目标都是不同的,规划的过程是从这个金字塔的顶端到底端,也就我们常说的自上而下的规划。但是,当社会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规划必然要从自上而下的模式向自下而上的模式转变,最终达到两者的平衡。
政 府——关注宏观上的问题,崇尚大的尺度感和政绩工程,巴黎的轴线,天安门广场的气势,悉尼歌剧院的标志性……
开发商——利益的最大化,品牌(继续为了更大的利益服务)……
设计师——自己的方案能够建成,迎合各方的要求,协调各方矛盾……
使用者——方便、舒适、生态、经济……
作为设计师,不管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都起到一个协调的作用,在技术上合理的构想在实践中往往不一定行得通,很多看似合理的东西在使用中 却问题百出。五合国际“一栋洋房”的设计和策划营销模式虽然值得学习,但是作为一个合格的规划师,要做的不仅仅是从市场考虑,我们不光要“向权利述说真理”,还要以更专业和前瞻的眼光,替使用者想到并力求解决更多的问题。
抛开市场的要求,单从技术上和艺术上,自下而上的思考,为何不能从其它角度开始我们的规划。
一、生活方式
每年,中国城市建设量最大项目的是住宅,提起住宅,每个规划师的脑海里都会在瞬间浮现出精彩的构图,醒目的轴线,高低错落的点式、板式,一切看上去是那么完美,可如果我们换种角度去思考,不禁要问,一个好的规划真的是这样的吗。
我们可以根据周边的山水环境,设计出出一条条的景观轴线;我们可以凭着经验,规划出错落有致的空间;我们可以按照规划局的任务书和开发商的要求,画出一张张漂亮的效果图和平面,但是,当你问一个身在其中的居民,他可能说不出这个方案的优点。
站在一个使用者的角度,他不会以上帝的视角看你的小区平面,评价其中的构图和轴线;他也无法从一个专业的试点,品味点式、板式、多层、高层搭配出的空间。他更关心的是,如果在这里生活,生活方式会有什么样的转变。
王澍在“钱江时代”这个居住小区规划的项目中,把15m深、21m长、6m高的空间作为“基本构造单位”,无论住在哪一层、哪一高度,住户都会有2层院落建筑的场所限定感,重新确立住宅和土地的关联。这个项目的建筑用地极不规则,狭长而扭曲,通过扭曲的院落,设计有效化解了15m大进深住宅通常会产生的诸多问题,充分利用了基地的不规则,并实现了超过5的容积率和城市生活所需要的居住密度。每一户,无论住在什么高度,都有前院和后院,每个院子都可以种植植物, 并为一半住户设计了配有滴灌系统的种植池。可自由选择的园艺活动不仅是在提倡一种正在消逝的生活方式,也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住户可以凭借植物重建场所的归属感。这已经不是普通的住宅设计,而是在知道不能回避规定性的同时,实验一种能容纳自发性的城市居住方式,显示一种对土地的眷恋,在设计城市住宅的同时思考对城市的超越。
(图1 钱江时代局部效果图)
山本理显规划并设计的“SOHO现代城”全部采用基底平面为27.3m×27.3m的塔楼,并与南侧河岸边的干道呈30°偏南布置。 由南至北大至分三个高度:南部最低,为12~16层,中间为20~28层,北部为30~33层。纵向高中低3栋组成一个组团。30°偏角和由低至高的组合,是为了解决高层塔楼的日照间距,更有效地提高居住区用地效率。高层塔楼分别设有1至4层不同高度的裙房。裙房之间以小区道路、架空廓桥相连,并有下沉庭院和屋顶平台穿插其中。裙房作为小区的各种商业服务设施、不同高度的交通系统,也使小区真正实现人车分流。SOHO在当时更多的是来自于意识形态上而不是它的产品,SOHO为当时那些由于价格原因无法租用写字楼却需要占据一个意识形态制高点的客户群体,提供了一个心理和形象的平衡点,也提供了一种生活和工作融合的生活方式。
对于一个方案,其中真正的存在问题,只有使用的人才能深切体会得到,在实际的工作中,可能我们要顾及更多其它的问题,无法自由的开展我们的思路,而且,我们也无法把所有的因素都考虑进去,因为,解决矛盾的同时又会带来新的矛盾。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停滞不前,只在表面上下功夫。愿本文能够抛砖引玉,让更多的规划从业人员,在闲暇的时候,不妨换种角度,重新审视我们的事业,思考一下我们在做什么,我们该做什么,我们必须做什么,并在设计的过程中尽力去发现、去处理这些问题,哪怕只是一点点,那么,做和不做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我们画的短短的一条线,也会关系到很多人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王澍 垂直院宅杭州钱江时代 世界建筑 2006.03
2、张雷 建筑之外的SOHO和SOHO之外的建筑 时代建筑 2004.05
3、马森,陈劲松 “北京印象”的启示 2003.02
4、孙秀敏,徐忆红,颜淼,郭宇红 居住区交通噪声污染影响分析及防治对策的研究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