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转变城市政府管理理念出发,构建民主、高效的管理机制,提高城市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城市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管理可持续发展城市管理模式
1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管理关系
城市是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集中体现,城市管理在国家管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城市管理模式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城市能否在残酷的竞争中获胜。台湾学者董树藩在论及城市管理的重要性时曾强调:“城市是人类的重要生活环境,必须管理得当,人类才能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城市为文化发源地与传播中心,必须妥善管理,人类文化才能不断发展滋长。城市为各种制度的发展地方,必须管理适当,才能使城市中存在的各种制度健全发展。城市是国家兴衰所系,城市管理健全与否关系国运之昌隆与否。”
可持续发展源于环境保护,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发布了《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的满足其需求的发展”。[1]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同时会议总结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目标是:改善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和所有人的生活质量与工作环境。同时我国也提出了持续发展城市目标,即建成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住区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居住条件舒适的城市。[2]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管理模式是指城市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在一定地域内与其外部相互和谐统一,城市内部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协调优化,以公平原则实现城市资源和环境的管理,促进城市资源、城市经济、城市社会和城市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因此,在城市管理中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把城市作为一个以人为主体、以自然为依托、以经济活动为基础、社会联系极为紧密的有机整体,通过各种有效的管理手段促使城市内各组成部分(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全面、协调、持续地发展,从而达到良性互动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城市管理可持续发展。
2可持续发展对现代城市管理模式提出的要求
2.1可持续发展要求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统筹兼顾、全面发展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城市是一个由经济、社会和环境组成的复合系统。因此,可持续城市管理包含城市经济管理、城市社会管理和城市环境管理三个方面的内容。[4]然而长期以来,中国为了快速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地位,选择了以经济增长为主体的城市管理方式。由于过分注重对城市GDP的追求,各级地方政府都将其管理重点放在“抓生产,促效益”上,导致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却忽视了对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考虑,导致了城乡差距拉大、居民收入两极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同时也导致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这些社会的、生态的代价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要求政府在管理中统筹经济、社会、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协调城市、农村与区域之间的关系,实现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基本思想的政府管理目标。
2.2可持续发展要求确立“城市利益相关人”的城市管理主体地位
以人为本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可持续发展要求把人作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作为城市活动主体的人,对城市的存在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忽略了人的作用和影响,城市也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就要努力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的关系、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因此,在城市管理过程中,虽然城市政府仍然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其他所有城市利益相关者,包括城市居民甚至流动人口、企业、公共媒体、社团组织等理应是城市的管理主体。
2.3可持续发展要求打破原有的城市管理模式
现行城市管理体制是伴随着长期的城市管理的实践而逐步发展的,在促进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中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仍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由于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管理普遍缺乏系统研究。各地城市管理都局限于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热衷于搞运动、搞突击,而缺乏长远打算,使城市管理没有形成一种可控的长效的运行模式。现行城市管理中,政府部门往往习惯借助于城市规划图纸作为终极式的发展目标和管理指导,在这种体制下政府管理者通常通过制定新的规划蓝图和城市扩张战略彰显自己的宏图伟略,这种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规划方法给城市发展建设带来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可持续发展要求实行动态的城市管理,突出服务职能。[3]
2.4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管理中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并重视资源整合
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城市资源的丰盈程度和城市资源的利用效率。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城市管理不仅包括城市土地、城市自然环境等有形资源,而且还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知名度、城市政府的能力、城市各种制度、城市各种政策等无形资源。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科学的城市管理制度框架下,充分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有效整合城市的各种资源,并将其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巨大动力,从而保证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以及在应付城市危机时发挥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构建可持续发展城市管理模式的思路和对策
3.1转变政府的城市管理观念
政府作为城市的管理者,在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应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城市管理中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一是要转变“以物为中心”的管理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观念。在城市管理过程中以大多数市民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居民提供舒适、方便、整洁的环境和条件为最终目标,树立服务意识;二是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处理好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即就是要按照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2鼓励公众参与城市管理
城市管理过程中如果没有了城市利益相关者——公众的积极参与,就难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难以保证政策的有效实施和落实,更难保证监督取得预期效果。应最广泛地动员市民积极参与城市管理,把城市管理作为全体市民的共同目标、共同责任、共同荣誉和共同实践,把城市管理由单纯靠政府转变为全体市民的共同参与,把政府的强制性变为市民的自觉性,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理想境界。一是政府应该以人民的需要和意愿为导向,公众的满意度要逐步成为衡量政府在城市治理中的成效及衡量政府人员时候称职的主要依据。二是要提高公众的参与素质和意识,强调公众参与城市管理,意味着不能将公众看作是城市管理中政府各项政策的被动接受着,而应该是积极参与者,同时,政府应为公众提供各式各样的参与机会以保证其参与权的行驶。
3.3构建民主、高效地城市管理运行机制
城市管理涉及到众多的部门和机构,需要建立科学的民主决策机制、灵活有效的指挥协调机制等良好的运行机制来保障整个管理体制正常、有效地运转。第一,统一市一级城市综合管理指挥权、督察权、赏罚权,建立健全城市综合管理指挥中心运行机制,以解决城市管理纵向断层、横向缺隙、指挥混乱等问题的重要手段。第二,建立数字城市,基于数字技术等所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建立全市统一的指挥中枢系统,作为现代城市综合管理的首要专业支撑机构。通过城市信息化更好更快地把握城市系统的运行状态,在各相关部门间建立起信息流动的有效机制,创新城市管理的模式,建立民主、高效的决策机制。第三,发挥社区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社区是城市经济、社会等活动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充分调动街道社区积极性,将一些社会性工作延伸到社区,以贴近百姓、服务居民为重点,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形成“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共建氛围。第四,健全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通过政府管理部门组织结构、人员配置、职能分工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提高城市运营管理的效率。
3.4有效整合城市各种资源
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整合城市各种可利用资源,保证其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发挥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管理模式,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既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重视环境资源指标。必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既积极满足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又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要将城市资源作为整体概念来对待,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开发利用。从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着眼,处理好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城市局部资源与整体资源利用等之间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钱俊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2]刘效琴.信息时代城市管理创新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
[3]陈强,尤建新.现代城市管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地下水污染成因及治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