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财经大学始建于1960年,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以经济学、管理学、理学为主,法、文、工协调发展,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的多科性财经大学。
学校现有各级各类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21300多人。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4个一级学科、2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MBA(工商管理硕士)、MPACC(会计硕士)、MF(金融硕士)3个专业硕士授权点;51个本科专业,19个蒙汉双语授课专业; 7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20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包括17个本科专业和2个高职高专专业),41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9个学院、1个直属教学部和6个科研教学辅助机构;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经济管理研究与咨询基地,经济管理类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的再教育基地,全国少数民族蒙汉兼通财经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
办学条件 学校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校园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功能完备。建有经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网络中心和各个专业的实验室模拟训练教学设施。自治区最大的文科实验中心——经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是自治区首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信息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会计实验室、CAI实验室、计算机中心、硬件实验室被评为自治区“双基”合格实验室。图书馆馆藏图书220万册(纸质图书150多万册、电子图书70多万册);引进了CNKI系列数据库、EBSCO、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BVD外文系列数据库、CNKI学者成果库和教参书30多个主要以经济管理类为主的数据库。建立了馆藏文献书目数据库;全馆采取大开放格局,设立集藏、借、阅、咨询、检索一体化的阅览室(区),实行“一站式”服务,基本实现了现代化的图书馆信息管理服务。
师资队伍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形成了一支以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为主的骨干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98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465名,博士和在读博士231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4.05%。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名,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1名,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18名,自治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111”工程人选3名,自治区教学名师5人,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人选5人,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8个。
教学改革 学校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作为重点,配套推进教学内容改革及课程建设,全面强化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将普通本科学生中期分流的“5+3”培养模式调整为“2+6”模式;在财政学、会计学等专业开展了“双证班”教学改革,在经济学专业设置了“经济学基地班”,经济学院和统计与数学学院联合设置了“经济学—数学”双学位班;在蒙语授课专业试行了基地班实验计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企业开展专业共建,联合培养人才。采取了“2+2” 的国际合作培养模式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全面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计算机教学模式,公共英语教学采取分级教学,在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中增设了个性发展模块。在民族教育方面,形成了以开好汉语、计算机课程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思路,夯实了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突出了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
科学研究 学校始终把服务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使命。2006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项目74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2项,国家社科基金特别项目8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8项、国家软科学项目2项、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3项,国家统计局项目4项,教育部教育规划项目3项;承担省部级项目328项。发表各级各类论文6965篇,其中核心期刊3405篇,核心期刊比例达48.9%。共出版专著和教材823部;共获得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202项,其中一等奖5 项,二等奖52项。现出版《财经理论研究》和《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两种学术刊物。学校还设有高等民族财经教育研究中心、全国人文社科普及基地、内蒙古产业发展研究基地、中小企业发展研究基地、社情民意调研中心、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有两个自治区级学术创新团队。
中国月期刊网给内蒙古财经大学学生及教师提供了内蒙古财经大学毕业论文发表及内蒙古财经大学教师职称论文发表的平台,为各位师生提供论文发表、写作指导、文献参考,期刊征稿代理,职称,核心期刊,论文检测,Sci,医学,教育,科技论文发表等服务。
本站编辑部会不定期面向内蒙古财经大学招聘校内兼职编辑,有意向的师生可直接咨询在线编辑老师,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