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台北艺术中心开始进行设计竞标前的十年时间里,台湾已经组织过许多场国际竞标项目,但没有一个项目能真正落实建成。而OMA建筑师事务所之所以能赢得这次竞标,关键有两点:首先是严格的设计预算控制。而这一点是和库哈斯的设计理念完全契合的。再次是库哈斯对台湾都是人得生活的理解和对传统观念中艺术表演和都市生活之间关系的突破。从而使他赢得了这次竞赛。
关键词:雷姆·库哈斯台北表演,艺术中心,都市生活,艺术表演
1作者剖析
1.1荷兰人:库哈斯是一位荷兰建筑师,荷兰人特点和性格在他身上的体现。
荷兰是欧洲知识、技术、思想、文化的荟萃之地他们的建筑大多以概念性、新颖性、冲击性为共同特征,他们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这点对库哈斯有很多的影响。其次,荷兰是一个三分之一土地面积在地平线以下的国家,荷兰的历史是一部与洪水做斗争的历史,生存最重要,因此他们对意识形态上的东西关注的较少,他们大多以经济适用为主导的价值观。再次,荷兰历史和本国的基本条件的限制,因此他们在创新发展,思想文化的扩展上有极大地需求,同时由于各地文化的交流与荟萃,使他们更容易跳出传统的束缚。如风俗画大师伦勃朗、印象画坛巨匠梵高、抽象派创始人蒙徳里安等。
1.2记者和作家
记者是库哈斯的第一份工作,虽然已经结束,但他仍然保持有记者的特质,他善于从不同的视点去捕捉信息,发现问题,并客观事实的将事物记录。作家对于库哈斯来说其成分和建筑师不分上下,并且对建筑以及规划等有关的事情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例如:对消费和零售业与建筑关系的研究,对我国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体的研究,对纽约的城市形态和生活方式的研究。这些研究都在很大程度上位帮助库哈斯从城市形态和城市生活来分析问题和建筑。
1.3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
库哈斯不仅是一位建筑师,同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城市规划师,并且两者相辅相成,
这两者一直并存在他的设计中,始终将城市和建筑做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这也成为他设计的一个重要特色。在库哈斯眼中,城市和建筑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建筑是微缩的城市,城市是微缩的建筑。
2作品及作品分析
2.1法国图书馆波尔多住宅荷兰驻德国大使馆纽约现代美术馆加建西雅图图书馆中央电视台新台湾表演艺术中心
2.2通过一些例子和其他的作品中我们总结出库哈斯的建筑特点和对建筑的认识:
库哈斯建筑的革新性:他的建筑设计从城市规划出发,对不同区位的建筑根据区域的不同条件(包括地域环境、民族心理、时展、社会需求等)多个角度出发来得出不同的建筑。
建筑的功能性:作为荷兰建筑师德库哈斯在功能合理,使用方便的基础上,对建筑的经济性也给予和很多的考虑,这里在本章介绍的台湾表演艺术中心中表现的更加明显。
舍末逐本的特点:库哈斯注重对建筑本质追求,对于建筑的形式特点则不作太多的关注。从建筑的使用空间出发来进行建筑设计,对于建筑的风格造型则更多是由建筑空间和建筑功能生成的。
3台湾表演艺术中心分析
3.1设计背景
在台北艺术中心开始进行设计竞标前的十年时间里,台湾已经组织过许多场国际竞标
项目,但没有一个项目能真正落实建成"造成这种遗憾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委托人倾向
在项目开始时启用不成熟的方案和不切实际的预算,却选择了最精美!而且与施工条件和
政府采购流程完全不符的设计"因此很多项目便一再推迟!变更,甚至完全被搁置。因此,
对于库哈斯来说这是一个挑战,首先应该拿出一个足以说服民众和政府的方案,其次应该
将建筑的预算和施工同时考虑,也就是说需要设计一个实用、经济、又能打动政府和人民
的方案。再次就是建筑方案得承受住外界的评论,这在心里上会是一种压力。
3.2方案设计
1)概念设计
对于本方案的概念设计,库哈斯并没有对文化,象征等东西做深入的挖掘,而是从最简单的功能空间入手来进行设计的。
首先对于地块周围的夜市摊位的考虑,不是一种驱赶,开发的方式,而是保留,这种方式类似于古建筑的开发性保护工程。这样做库哈斯是想保留城市即成的生活环境,因为这种环境也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衍生出来的,是一种自然地形态,这充分体现了对人对城市生活的尊重和保护。从深层次来说,这是两种审美取向的展现,在表演艺术中心中看歌剧,周围这种市井生活美学。库哈斯认为这种市井生活也是美得一部分,没有必要将其拆除和移走,将艺术其置于其间反而能使两者相得益彰,更显得艺术的生活化,这样才是艺术的本真。
其次建筑的功能考虑,他从土地和建筑的关系,建筑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出发,选择建筑大部分的悬挑,以留出大部分的空白空间,将这些空间还给大地还给人民,还给环境。同时这些空白的空间有成了城市居民活动的场所,成为这个表演艺术中心的又一个灵魂所在。
建筑经济性和库哈斯风格建筑风格的设计,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经济性始终是不能被忽视的,因为前面的许多方案竞赛都是因设计和施工之间的矛盾而告终的,库哈斯在这里用最小的代价创造最大的效益,他将三个表演馆进行整合,组织到一个中心体块内部,使每个馆既相互独立,同时中庭空间的共享性又使各个馆之间相互联系,从而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空间的使用效率,节约了成本。还有屋顶的绿化也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活动空间,从而使整个建筑使用的最大化。
2)功能布局
OMA设计的台北艺术中心包括一座可容纳1500人的大型剧院及两座分别可容纳800人的中型剧院。建筑将三个剧院悬挑出来,留出大部分的底层空间,这些空间作为市民活动空间和保留的小商贩、夜市摊位,同时在一层留白,留出即兴表演舞台,用于街头表演,人们可以再其中任意穿行。主要入口在二层,人们通过大楼梯进入二层,中部是表演大厅,左手边是电梯交通空间,前面是800人剧院的入口,往上是三层空间,这个1600人的空间中部是表演厅,两边两个悬挑的部分是观众厅,四层部分是球形观演厅,各个空间错层布置,将三个体量不一的剧院部分嵌入到由波浪形玻璃包裹的正方体中,既可相互独立又可打通连接,给戏剧工作者进行更具实验性戏剧实践提供更多新的可能性。同时,公众也可沿着立方体内的公共路线去体验部分后台空间。
3)建筑创意设计和建筑内部空间设计
建筑的整个体量被抬升,中心体块让街道空间延伸到建筑上下两部分当中,逐步地划分出不同功能的剧场。这种将城市街道引入建筑的方式让所有市民都能进到“公共环路”中,这是一个建在建筑内部的户外庭院,因此不管有没有买票,所有人都能进入艺术中心内部。
在该建筑中可以看到在通常剧场中无法见到的排练室和技术空间。这种设计让观众有机会充分的体验戏剧的创作过程,促进更广泛的交流。
主剧场的形态类似一个悬浮的星球,嵌入到中心立方体中。观众可通过内外壳之间的通道进入剧场。内部球形框架和外部立方体的相交部分是形式独特的表演舞台,其特别的形状能够创造出任何富有想象力的场景。大剧院的设计具有革命性,它摒弃了典型的鞋盒式剧场平面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稍不对称的形式。看台、正厅后座和包厢都被统一到一个折面上。多功能剧场与大剧院位于同一楼层,但方向正好相反的位置,这是一个灵活的空间,可以为最具实验性的表演提供场地。一个极具工业风格的超级剧场被夹在大剧院和多功能剧场之间。那些原来无法在剧场内实现的作品都能在这个剧场中表演。而原有的普通戏剧作品也可以在这个庞大的空间中进行再创作,以此鼓励创作者们进行更多具有挑战性的戏剧实验。
参考文献:
[1]姚仁喜.台北艺术中心设计.(M).建筑学报.
[2]曾成德.OMA台北艺术中心的几个随笔.(M).建筑学报
[3]雷姆·库哈斯.S,M,L,XL.(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4]邓德祥.西雅图新图书馆及其建筑师.装饰.2005,(07)124—125
[5]支文军,朱金良.奇妙的容器——解读波尔音乐厅.建筑学报.2006,(3):82—84
[6]刘松茯,孙巍巍.雷姆·库哈斯(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